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7/17 舊金山的第一天

舊金山的第一天,八點多醒來對這個城市來說似乎是太殷勤的舉動。旅館的早餐很美式、很隨興:幾個甜死人不償命的麵包似的麵粉類製品、自助式沖泡的奶茶。柏齊死賴在床上不睜開眼睛,還帶有一些關於睡眠上的抱怨。由於相機對電腦的傳輸線因為腦殘忘了帶上機,所以打算早上第一站就先往SOMA區出發,據說那邊有間Sony館,相當的大且齊全。

出門的時間是九點左右,閒散著散步對於到達SOMA區一點幫助都沒有,就在攤開地圖想找找位置的時候,有個像流浪漢的黑人主動問我們要去哪邊,他可以幫助我們,於是幾句對話後就知道了大致上的方向(雖然最後證明他根本是在虎爛隨便說說...)。街上行人少到讓我懷疑我們是不是走錯了。找到了非常醒目但過時的Sony館以後,沒開,詢問一下發現早在一個月前就關門大吉了。好吧,換個地方吧。晃著晃著,不知不覺看到了一間很壯觀但不醒目的建築物,走到正門口發現是間教堂。打從高中後就沒在做過任何禱告任何信仰甚至進入任何教堂的我,還是被好奇心吸引進去參觀。從一開始覺得自己是陌生人,偷偷摸摸的進入,一直到如同當地人般的禱告、撫摸雕像,從來都沒人覺得我們這兩個長得完全與周遭環境違和的傢伙有什麼不妥。St. Patrick Catholic Church是個遍佈美國的教堂,內部宏偉到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建築外觀完全感受不到原來裡面這麼的寬敞高挑,一進入連我都覺得自己虔誠了起來。不難想像從小在這種靜謐的環境下長大的小孩為何終會成為虔誠的教徒了。

舊金山真的是個對觀光客非常友善的城市,第二次找不到路的時候,又有個黑人冒出來,說自己是當地人,可以替我們指點一二。不過這個黑人穿著堪稱高尚,談吐也挺有禮貌,所以最後當他問我們是否願意替路邊的流浪漢做些什麼的時候,柏齊毫不猶豫的掏出了兩塊錢。

沿著Powell street往北,找到Grant Street後沿著直行就到了China town。買了幾張擺明就是敲詐的明信片後,才恍然大悟真的來到奸商的地盤,中國城。看著自己熟悉的語言被當作販賣給外國人娛樂的工具不知道該是讚賞還是排斥,像是寫著「史提分」「凱瑟琳」之類的明信片、搞不清楚自己是日本城還是中國城賣著浴衣娃娃和武士刀的店、寫著繁體中文的菜單一群老外搶著圍觀慢慢的讀出旁邊拼音的畫面,都很經典。午餐就在China town的一家大香港飯店解決,一盤簡單的牛肉炒飯就可以撐半天的份量,很有飽足感。

往東走一段山坡路,重重的驚喜一波一波的把我們興奮的心情推到最頂點。我們甚至看到飛空艇在天上飛呢!建築如跳房子般規律的排列在山坡上,人在其中會感受不出原來身處在這麼美的地方,一直到我們爬到頂點才發現整體的美。東邊是海、巨大的橋、飛空艇;北邊是海、金門大橋、惡魔島、漂浮在惡魔島上的雲;西邊南邊是整片山坡上如詩般的建築。頂點是電報山的Coit tower,沒有花錢上塔頂。

舊金山的交通工具真是傳統又複雜,光是交通工具就可以開一間博物館。可愛的傳統纜車貫通Union Square的東西南北,車長會負責清點上車人的票據,司機會拉很大聲很有趣的鈴鐺來提醒路人及乘客說「我們要開囉」,是的,所有書上都會這樣寫。不過書上沒寫到的是,司機會狂噹白目的路人然後車長會在後面悄聲罵「What a asshole!」,不巧的被我聽到再跟我靦腆的哈哈大笑。超歡樂的。

Fisherman's Whafer真的是觀光客的天堂。碼頭沿岸的店家先不看賣的貨物,光是建築外觀就構成相當特殊的氛圍。和煦的陽光跟稍嫌刺骨的海風巧妙地形成了種還堪稱舒適的組合。店家內銷售的物品也各自有特色,不會像東南亞國家一樣,幾乎只要是人多的地方,賣得東西幾乎就一家有,家家有。街頭的表演也很隨興,觀眾給的小費也很隨興,慷慨解囊的不在少數。在這裡更覺得自己是異類,然而好像只有我們這麼覺得,其他人都覺得很習慣。吃了兩球4.95的冰淇淋(好吃!),然後在冰淇淋店旁邊撿到1塊錢,Lucky!沿著岸邊走,看到一整區域的海獅像是集中營一樣的擠在幾個小小的木板上面,發出淫穢的叫聲,甚至連動作都很淫穢,一直到現在還是搞不懂那些海獅到底是為啥要這樣擠在上面。Fisherman's Wharfer有一區都是餐廳,大多數都是海產,其中大多數也都有當地最俱盛名的螃蟹餐(crab),不過今天無緣一吃,期待未來幾天有機會再去飽足一頓。

晚餐是回Union Square吃了間Steak,沒有想像中的好吃,很像速食餐廳的點餐方式。回程的路上太陽慢慢消失了,打破了冷風與陽光的比例,舊金山就開始像冬天的台北一樣。然而路上的美國人還是一樣的短衣短褲,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果然只要一變天就露出馬腳了--我們果然不是當地人。

7/17 Am 11:59 @Mithila Hotel, San Francisco.

1 則留言: